6月6日,在魏县东张岗村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里,3台同型号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对应停放在3个划分好的田块前方,农机手已在驾驶座待命,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在这里“开打”。
“农机手准备,开始!”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农机手驾驶着小麦联合收割机向前推进,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金黄色的麦粒纷纷“尽入囊中”,只留下一行行整齐的麦茬。
农机手收割完毕后,裁判组来到地里。他们用一个长2米、宽0.5米的取样框,随机卡在刚收割完的麦地上。“我们把这个范围内掉在地上的麦粒全部捡出来称重,然后根据平均亩产换算出损失率。”裁判员赵振东蹲在地上忙着收集麦粒,不放过麦糠里遗漏的任何一颗。随后,捡起的麦粒被送到麦田旁进行称重。
经过称重换算,参赛农机手史红海的小麦机收损失率为0.31%,获得本次机收减损大比武的冠军。“麦收前,我参加了县里举办的机收减损培训班,收获很大,今年力争将损失率降到更低。”史红海向记者传授起经验,减少机收损失不仅和农机有关,还和农机手的技术密不可分,“根据不同情况,要适时调整收割速度,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了会影响作业效率,太快了就会有很多小麦抛洒出去,损失率将会增加。”
邯郸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郝强是此次大比武的裁判长。他告诉记者,影响小麦机收损失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机器型号、小麦成熟度、机手操作水平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机手的操作水平。同样的机械,老机手和新机手操作水平不同,损失率也相差不少,一般能把损失率降到1%就算是技术不错的了。
减损的效果有多大?郝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邯郸市500多万亩小麦、平均亩产量500公斤计算,如果损失率降低1%,就可以节约粮食超过2500万公斤。“减损就是增产,举办此次活动就是希望以赛提技,加快普及机收减损技术,努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郝强说。
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机收减损。今年“三夏”期间,河北充分挖掘机收减损潜力,在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县,全面开展机收减损比武和机收损失检测活动,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确保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1.05%以内,把机收环节损失降到最低。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