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官网!

 
搜索

版权所有: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电话:010-66095263,66095273,66095261,66052139 
电子信箱:
admin@chinaoil.org.cn   京ICP备0506217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唐山   

 

>
>
这10年,国内粮食供给保障有力

国内市场

4月10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小麦下跌)
4月9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小麦、油类下跌)
4月8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小麦下跌)
4月2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油类上涨)
4月1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小麦上涨)
3月28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油类下跌)
3月27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玉米、油类下跌)
3月26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玉米、油类下跌)
3月25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小麦下跌)
3月21日国内粮油市场行情信息(油类上涨)

这10年,国内粮食供给保障有力

2022/10/14 10:34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上新台阶,政策性收购量呈下降态势,粮食市场优质优价特征凸显,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国内粮食供给和消费来源日益多元化。

10年来,在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撑等主要因素影响下,国内粮食生产实现产量增、质量好的跨越式发展,粮食产能稳定提升,牢牢端稳国人的饭碗,居民实现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展望未来,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将不断提高,粮食安全有保障。
各项政策措施保障有力

粮食产量不断跃升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支撑下,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1.3万亿斤。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1.2%。其中,稻谷42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26亿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0.3%;小麦2739亿斤,增加289亿斤,年均增长1.2%;玉米5451亿斤,增加860亿斤,年均增长1.9%;大豆328亿斤,增加59亿斤,年均增长2.2%。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持续攀升新台阶,人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自2012年起,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比2012年增加31.4公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0.7%。国内粮食生产逐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5%以上。国内粮食流通格局从“南粮北运”已转变成“北粮南运”“中粮西运”“西杂东运”“北出南进”。

政策性收购量趋于下降

粮市凸显优质优价特征

从临时收储、最低收购价收购到市场化收购,10年来,我国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等举措,让农民种粮能多获利、多得利。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个崭新的提法,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就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一条中,明确提出了“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的改革目标。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大豆、棉花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政府不干预;当一定时间内市场平均价低于目标价格,国家将价差补贴给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利益;当市场价较高时,不发放补贴。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2015年国家取消油菜籽统一收储,改由中央财政提供补贴,省级政府确定收购价;2016年国内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国内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最高收购量为2016年的2853万吨,自2021年以来连续两年未启动托市收购,小麦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量为13758.4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粮食由“政府定价”逐步转向“市场定价”,由“管控价格和粗略调控”向“管控预期和精细调控”转型。随着国内主食品消费需求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和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中高端粮油产品消费潜力逐步释放。

以小麦及稻谷为代表的口粮消费需求增速放缓,在产量连年刷新历史高位的情况下,小麦及稻谷市场供需格局整体宽松,但存在普通粮源供给过剩与优质粮源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以玉米为代表的饲料粮因需求增长迅猛,供需格局整体偏紧,需求通过进口调剂以及品种间替代来满足,这也导致小麦及稻谷阶段性饲用替代需求旺盛,品种之间的关联度明显增强,粮食市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

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种植

技术进步助力粮食高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10年来,国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将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落实到省到县到地块,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

国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380万个,平均经营规模134.3亩。为了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

10年来,国内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吃得饱”转向“吃得好”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餐桌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1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8990万吨,比2012年增加519万吨,2013~2021年年均增长0.7%。2013~2021年,国内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超过9%,居民消费支出在最终消费支出的占比稳定在70%左右,其中2021年占比为70.7%。

伴随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及市场供给不断完善,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商品消费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持续增加。2021年,国内餐饮收入超过4.7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7.7%。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我国人均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的消费量分别为69.6公斤、24.1公斤、42.5公斤、22.8公斤,扣除全产业链损耗与不可食部分,折合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为每天37.7克,与1978年相比增加近5倍,与世界平均、亚洲平均水平相比,分别高出13.7%、29.5%。

国内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使得粮食有效供给面临较大的压力,各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2017年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动国内粮食生产由“多产粮”向“产好粮”转变,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为不挤占国内主粮种植空间,我国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2012年国内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进口量为8024.6万吨,出口量为276.6万吨,粮食净进口量为7748万吨;2021年国内粮食进口量16453.9万吨,出口量331万吨,粮食净进口量为16122.9万吨。

政策支撑叠加技术支持

未来国内粮食安全无忧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粮食生产要做到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底线。

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当前,我国年度粮食跨省物流能力超过2.5亿吨,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确保了人民群众粮食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足。我国粮油加工能力很强,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两天。

在目前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形势下,全球粮食安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粮食安全显得愈发重要。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预计,未来1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播种面积小幅增加,单产水平提高较快;粮食产量增长较快,预计2031年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88.1%。
新发展阶段下,国内粮食供给和消费来源日益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国内粮食产业链主体要紧跟消费趋势,提高科技含量,以高质量产品供给和服务引领消费、创造消费、发掘消费增长的潜力,让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让国家粮食安全有更高层次、更有水平的保障。

 

(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