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官网!

 
搜索

版权所有: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电话:010-66095263,66095273,66095261,66052139 
电子信箱:
admin@chinaoil.org.cn   京ICP备0506217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唐山   

 

>
>
哪些农业强国支撑世界粮食和食物供应?

行业动态

实录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2024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全球小麦市场一周展望:全球主产区天气担忧持续,小麦价格大多上涨
政策性储备粮购销双向交易操作要点
全球油籽市场一周:南美大豆进入上市高峰期,美国大豆跌势未了
供应预期转向宽松,棕榈油领跌油脂
油脂跌入熊市?未必!
俄罗斯菜油出口的潜力有多大?
玉米粮商为什么不敢低价囤货?
全球小麦供应过剩 许多美国农户可能再次面临亏损
水产养殖迎来旺季 菜粕需求明显转旺

哪些农业强国支撑世界粮食和食物供应?

2022/08/29 15:42
浏览量

  疫情持续、地区冲突、极端气候......多重打击下,国际小麦、玉米、植物油价格都经历了一轮狂飙,这些粮食产品都是食物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因此会导致各种食品的价格产生连锁反应,许多国家的消费者正面临吃饭变得更贵的压力,一些国家甚至可能陷入饥荒境地。
  全球正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粮食的生产与供应,重新思考如何加强合作、协力应对风险。
  19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创造了一个全球粮食生产体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在世界各地种植,一些幅员辽阔的国家生产了大部分农产品,对于养活世界人口至关重要。根据2016年的一项研究,全球居民饮食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农产品来自遥远的地区。
  哪些国家生产了我们的大部分食物,支撑了世界粮食供给?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三大主粮的生产国

  2020年全球农作物产量达到创纪录的98亿吨。虽然我们生产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在2019年,四种农产品却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甘蔗以19亿吨位居榜首,占总产量的21%。紧随其后的是玉米,产量超11亿吨(12%);以及产量均接近8亿吨的小麦和大米(各占比8%)。后三者在世界各地普遍种植,是喂养人类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玉 米
  玉米是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全球产量最高的谷物。2020年产量超过11亿吨。玉米之所以成为一种广泛种植的作物,是因为它易于种植、干燥、储存和运输。

  如今除了南极洲以外,所有大洲都种植玉米。2020年,超过165个国家生产玉米;其中在16个国家,玉米产量居农产品之首。

  目前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产量超过3.6亿吨;紧随其后的是中国,2020年的玉米产量为2.6亿吨。在地球的另一端,巴西收获了超过1亿吨玉米,位居世界第三大生产国。

  这三个国家共同生产了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玉米。

  乌克兰是玉米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产量超过3020万吨。其邻国俄罗斯的玉米产量为1380万吨。
  小 麦

  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2020年全球小麦产量超过7.6亿吨。适宜的耕种条件使小麦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农作物。

  2020年,全球126个国家种植小麦,其中有13个国家,小麦为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包括俄罗斯、法国和加拿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2020年小麦产量超过1.3亿吨;印度是第二大生产国,小麦产量超过1亿吨。

  俄罗斯是第三大小麦生产国,小麦产量超过8580万吨。其邻国乌克兰是全球第八大小麦生产国,生产了2490万吨小麦。
  大 米

  大约13,500年前,中国人驯化了第一批水稻。从那时起,大米就成为了养活世界一半人口的主食。它在全球110多个国家种植,2020年总产量达到7.57亿吨。

  亚洲生产世界上89%的大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国,2020年产量约2.1亿吨。印度是第二大大米生产国,产量约1.8亿吨。

  大米是12个国家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包括孟加拉国(5490万吨)、缅甸(2510万吨)、柬埔寨(1090万吨)、尼泊尔(550万吨)和斯里兰卡(510万吨)。
 

  七大农业强国

  农业是世界经济活动的支柱。2020年,全球农业产值达3.6万亿美元,全球农业产量的一半出自亚洲,中国和印度等经济体是主要贡献者。欧洲占世界农业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和德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国。

  与此同时,北美洲约占世界农业产量的8.5%;南美洲占世界农业产量的六分之一,其中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产品贡献突出。

  哪些国家生产了我们的大部分粮食和食物?以下七大农业强国位居前列。
  中 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2020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1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中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耕地总面积的9%,却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是小麦、水稻、西红柿和土豆等30多种农作物的主要生产国,成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2020年,中国是全球小麦、水稻最大生产国,也是土豆(7810万吨)、西红柿(6470万吨)、黄瓜(7270万吨)和菠菜(2850万吨)的最大生产国。

  同时中国也是多种农产品的第二大生产国,包括:玉米(2.6亿吨)、鸡肉(1510万吨)、香蕉(1150万吨)、油菜籽(1400万吨)。

  美 国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参与者,这要归功于其土地结构、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2020年美国农业产值1347亿美元。

  2020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它还出产全球一半以上的杏仁和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蓝莓。

  美国还是全球牛奶(1.012亿吨)、鸡肉(2040万吨)、肉类(1230万吨)和高粱(940万吨)的最大生产国。

  此外,美国还是多种农产品的世界第二大生产国,包括:大豆(1.1亿吨)、甜菜(3040万吨)、猪肉(1280万吨)、苹果(460万吨)。
  俄 罗 斯

  在过去的20年里,得益于投资和技术发展,俄罗斯的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产值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855亿美元,成为全球粮食生产大国。

  如今,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大麦和甜菜生产国,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3%和14%。俄罗斯还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葵花籽和六分之一的燕麦。

  此外,俄罗斯是小麦和黑麦的第三大生产国。
  巴 西
  由于全球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巴西农业一直在突飞猛进。2020年,巴西农业产值达到850亿美元。

  巴西以生产谷物、油籽著称,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甘蔗、咖啡和橙子生产国。

  2020年,巴西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大豆(1.2亿吨)、咖啡(370万吨)和橙子(1670万吨)。全球约一半的甘蔗产量(40.5%)、全球六分之一的肉类产量来自巴西。

  巴西也是玉米(1亿吨)、牛奶(3650万吨)和鸡肉(1370万吨)的第三大生产国。
  印 度 

  2016年,农业占印度GDP的23%,59%的劳动力以农业为生。农业对印度的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2020年,印度生产了全球一半的芒果(2470万吨)和全球20%的小麦(1.075亿吨)。印度生产的大米(1.78亿吨)、甘蔗(3.7亿吨)和香蕉(3150万吨),均约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印度是多种产品的第二大生产国,包括:牛奶(8780万吨)、西红柿(2050万吨)、土豆(5130万吨)、橙子(980万吨)。
  西 班 牙

  凭借有利的气候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西班牙成为欧洲领先的农业生产国,提供种类繁多的农产品。2020年,西班牙的农业产值为544亿美元。

  西班牙以蔬菜和水果而闻名。2020年,超过三分之一的农业产值来自蔬菜和水果种植。

  西班牙是世界最大的橄榄生产国,2020年橄榄产量超过81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9%。此外,西班牙是大麦(1140万吨)和桃子(130万吨)的第二大生产国。它还生产了全球十分之一的杏仁。

  西班牙具有种植葡萄的传统,产量达680万吨,是全球第三大葡萄生产国。

  乌 克 兰

  归功于其肥沃的土地和过去几十年的现代化努力,乌克兰如今已是农业超级大国,主要农作物的总产值达214亿美元。

  乌克兰是世界最大的葵花籽生产国,2020年产量达131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乌克兰被认为是欧洲主要粮仓地区之一,生产超过3020万吨玉米、2490万吨小麦和760万吨大麦。

  此外,乌克兰还是世界第三大土豆和南瓜生产国,2020年产量约为2100万吨和130万吨。

  我们还需了解是,由于全球化,各国可以交换农产品并缩小农业生产的差距。贸易同国内生产一样,在改善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全球出口最多的农产品是小麦、大米、大豆、玉米、大麦、油菜籽、棕榈油、葵花籽和香蕉,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包括:美国、荷兰、巴西、中国、德国。

  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农业出口的主要参与者。这些经济体提高了生产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减少了。

  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中国人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积极参与全球消除饥饿行动和粮食贸易,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当今全球粮食系统面临更高的风险,食品价格高企将影响所有人,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世界需要更多合作,各农业强国有责任携手共建更高效、更公平、更共享的全球粮食供应体系,才有机会化危为机。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银行、美国波托马克大学研究报告等。】

(来源:油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