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官网!

 
搜索

版权所有: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电话:010-66095263,66095273,66095261,66052139 
电子信箱:
admin@chinaoil.org.cn   京ICP备0506217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唐山   

 

>
>
多空因素交织 国际农产品后市如何演绎?

国际市场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19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18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12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11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10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09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06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05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04
国际粮油市场每日快讯2024/09/03

多空因素交织 国际农产品后市如何演绎?

2022/08/11 11:15
浏览量

当地时间8月5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9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7.757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6.75美分,跌幅为0.86%。CBOT小麦年初价格约为7.70美元/蒲式耳,2月末地缘冲突升级后价格一度飙升至13美元,6月下旬下跌前价格基本保持在两位数。近期,冬小麦收成带来的供应增加、被滞留在乌克兰的2000多万吨谷物重启运输等推动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下跌。

乌克兰粮食陆续离港。8月5日,又有三艘装载58041吨玉米的船只获得联合协调中心(JCC)授权,离开乌克兰黑海港口,其中两艘从切尔诺莫斯克港口出发,一艘从敖德萨港口出发,沿着指定的“海上人道主义走廊”驶往目的地。

此前,首艘装载超2.6万吨玉米的“拉佐尼”号货船8月1日驶离乌克兰敖德萨港口。这是7月22日俄乌就黑海农产品外运达成平行协议后,同时也是2月26日地缘冲突升级后从乌克兰黑海港口出发的首艘货船。这艘悬挂塞拉利昂国旗的船只于8月2日晚间抵达伊斯坦布尔水域,由俄罗斯、乌克兰、联合国和土耳其代表组成的联合国协调中心8月3日登船检查。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俄乌就农产品外运达成“平行协议”,短期来看有利于推动全球粮价向合理区间回归。一方面,俄乌粮食供给增加,全球粮食供应链有所修复,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全球粮食供需紧张局势;另一方面,全球粮食供给短缺的担忧情绪缓和,全球资本对粮食市场的投机炒作也随之降温。

除了俄乌局势进展,天气是扰动农产品价格的另一关键因素。范若滢称,春季以来,北美中西部地区遭遇了大面积干旱,严重程度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对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种植带来较大影响。4月以来,南美巴西也遭遇严重干旱气候威胁,对大豆和玉米种植带来较大影响。夏季以来,欧洲、东亚、北美等北半球大面积出现史上罕见高温天气,进一步对全球粮食生长和供给带来负面冲击。

长城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李相龙告诉记者,短期来看,天气是扰动粮价的情绪因素。不过,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各国应对举措日益充分,天气对粮价的影响呈现边际减弱。长期来看,疫情影响尚未消散,地缘局势仍未明朗,美联储等央行加息周期叠加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粮价预计保持高位运行,回落后的价格低点仍高于2020年之前的水平。

国际粮价连续4个月回落

每年,黑海占世界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贸易的比重分别为29%、19%和80%。乌克兰和俄罗斯合计向全球市场供应超4500万吨小麦/年。目前,乌克兰约有2000万吨粮食储存在乌克兰港口的粮仓中。如若黑海粮食倡议顺利执行,乌克兰粮食出口将有望恢复至300万吨/月,从而缓解全球粮食供应短缺风险。

俄乌地缘局势最新进展促使粮价暴涨动力消除,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食品价格指数录得近14年来最大单月跌幅。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8月5日公布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40.9点,同比上涨13.1%,环比下降8.6%,自3月创下历史高点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下降,跌幅为2008年10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大幅领跌的分别为植物油和谷物指数,均出现两位数的百分比降幅。其中,7月植物油价格指数平均为171.1点,环比下降19.2%,创10个月新低。7月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47.3点,环比下降11.5%,但同比上涨16.6%。

本轮国际粮价上涨始于2020年5月,主要受极端天气频发、各国央行应对疫情冲击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的推动。自2月24日地缘冲突升级以来,粮价进一步飙升。近期,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压力,加之黑海粮食运输协议达成,多方因素共振,粮价维持震荡下行态势,国际小麦、玉米、油脂等价格大幅回落至冲突前水平。

谷物中,得益于北半球正在进行的收成带来了季节性供应以及乌克兰黑海港口封锁解除、粮食出口恢复,7月国际小麦价格环比下跌14.5%,同比则上涨24.8%。得益于黑海协议以及巴西、阿根廷季节性供应增加有助于缓解价格压力,7月国际玉米价格环比下跌10.7%。

所有油类的国际报价均出现下跌,棕榈油价格下跌是因为印尼出口供应充足,菜籽油价格下跌是因为市场预期新作物供应充足,豆油价格下跌是因为需求长期低迷。尽管黑海地区的物流仍存在不确定性,但由于全球进口需求低迷,葵花籽油价格也显著下降。原油价格下跌也导致植物油价格下跌。

极端天气对农作物影响多大?

美欧国家面临的干旱天气对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产量产生一定影响。

美国干旱监测机构8月4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美国超过50%的地区连续第四周处于不同程度的干旱中,短期中度和重度干旱继续扩大,特别是在纽约市地区、新泽西州和新英格兰。极端高温和少雨叠加正在吸走植物和土壤中的水分。另据美国农业部8月2日发布的数据,美国遭遇干旱的玉米产区占比约为31%、大豆产区占比约为28%、春小麦产区占比约为17%、冬小麦产区占比约为58%。

从美国农业部统计的玉米生产状况来看,7月末生长一般及以上的玉米比例为86%,低于2021同期的90%和2020年同期的93%。“这意味着美国玉米今年大概率减产,可能减产1019万吨。不过考虑到市场此前已有减产预期,因此美国天气因素对后续玉米价格的冲击不大。”李相龙指出。

国联期货农产品事业部徐亚光告诉记者,从季节性规律看,每年美国7-8月大豆进入开花、结颊、鼓粒期,对水分需求增加,干旱问题容易导致单产下降。7月下旬以来,美豆主产区干旱范围有所扩大,干旱程度加深,但未出现异常干旱情况。目前,美豆主产区干旱较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平原南部,而这部分区域大豆种植面积相对较小,相反,伊利诺伊州、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等大豆产量较高的区域干旱影响有限。

截至7月31日,美国大豆优良率为60%,7月美国农业部(USDA)供需报告中的单产预估为51.5蒲式耳/英亩。相比之下,2021年美国大豆优良率为37%,单产降幅为4.53%,2021年优良率为59%,单产录得51.4蒲式耳/英亩。

“如果美国干旱持续恶化,不排除造成大豆单产下降的可能。但目前大豆开花进度达到79%,结荚率达到44%,大豆关键生长期逐渐缩短,干旱天气预计在本年度对美豆较难产生严重影响。”徐亚光说。

欧洲方面,欧洲西部和南部地区自6月以来一直遭受高温和干旱的影响。据欧盟委员会上个月发布的评估数据,近44%的欧盟国家正在经历“预警”级别的干旱。

李相龙表示,8月是欧洲春小麦成熟季,此阶段需水量高。干旱会对欧洲春小麦收获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考虑到欧洲并非产粮大国,且俄罗斯小麦在明年春季丰收,产量预计达创纪录的8700万吨,可弥补欧洲产量损失。

欧盟国家中,法国正在经历自1958年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7月降雨量仅为9.7毫米,比过去30年同期的平均降雨量减少了84%。法国气象局预计,干旱将持续至8月中旬。

法国是全球第四大小麦出口国,也是全球前五大玉米出口国之一。干旱导致的歉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粮食供应的压力。目前,位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已经开始收获。法国农业部称,今年玉米收成预计同比减少18.5%,小麦产量预计同比下降7%以上。

农产品后市如何演绎?

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托雷罗(Maximo Torero)称,粮价从非常高的水平回落是可喜的,特别是从粮食可获得性的角度来看的话。然而,当前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压力,包括化肥价格高企可能影响未来生产前景、全球经济前景暗淡以及汇率波动等。

客观来说,化肥价格仍然是推高粮食供应和价格的一个潜在风险。虽然化肥价格最近有所下降,但仍是两年前的两倍。对于小麦来说,6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施用化肥的高峰期。据悉,美国农民的化肥成本从2020年占收入的14%增加到2022年的23%左右。此外,俄罗斯对天然气供应的限制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天然气是制造氮肥的关键。

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农产品价格见顶了吗?

徐亚光对记者称,从谷物层面看,推动国际粮价上涨的动能也已明显减弱,俄乌粮食回归国际市场。乌克兰粮食安全运输协议达成后,预计乌克兰粮食出口将恢复到冲突前的九成以上,俄罗斯粮食出口将超过冲突前水平。从供需层面考虑,全球主要谷物和豆类油脂产量恢复,供需层面边际逐步宽松。另外,全球食品价格与经济形势和国际油价走势高度相关,基于宏观衰退和国际油价中枢下移的预测,预计国际粮油价格上方压力逐步增大。至于何时见顶回落,预计在天气炒作窗口关闭、北半球产量基本“盖棺定论”即9月中旬,反弹就将结束,重回跌势。

当前,全球粮食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库存消费比已连续多年下滑。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优先保障本国粮食安全而减少出口,导致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蔓延。范若滢称,若极端气候、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负面影响进一步发酵,预计未来粮食供需关系仍将处于紧张状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